合作项目的不成功

大概一个月之前,导师把我叫到办公室,要让我和另一个博士生合作一个项目。

结果如标题所见,合作并不算成功。主要是我没有及时完成我应该完成的那一部分。所幸最后时刻,另一个较有经验的博士生帮忙处理的我的那一部分,所以整个项目并没有收到延误。

说实在的,自己还是很失望。毕竟没有完成自己该完成的部分,无论怎么说都是自己的责任,也反映了自己的能力不足。毕竟如果让你去算1+1等于多少,你肯定不会延误吧?

但我也有自己的苦衷。到了最后时刻,我才意识到我对项目的理解有一个严重的问题。这个理解事物使得我的设计变得非常复杂。而在整个合作过程中,我的合作者并没有给我反馈我的这个理解失误。

其实我有意识到自己可能在哪里理解错了,我也问过身边很多人,当然包括自己的合作者,但最后都出于各种巧合,没能帮我解开这个疑惑。

虽然项目没有耽误,但这次合作失败应该会给其他人一些不好的印象吧。我也要做好自我反思才可以。

 

毕业设计答辩结束

就在这周二,我成功完成了毕业设计的答辩。说实话,答辩还挺轻松。主要是毕业设计和之前的学期项目不同,完全是自己提出的方案、创新点,实现也是自己几乎100%完成的。所以答辩的时候就只需要如实报告自己的实验结果,因此还是比较言之有物的。

在提问环节教授提了几个建设性问题,不得不佩服教授还是非常有经验,一下就看出来了项目的弱点。不过我也尽可能的回答了,而且最近补做的实验也是为了填补上这些漏洞。

现在论文初稿已经完成,就等待导师给些意见应该就可以投稿了。我的硕士生涯也马上结束了。在WhatApp上和几个同学约了这周末开一个一个小的party,以作为顺利毕业的小小庆祝吧!

在最后留下2022年5月的番茄记录作为一个记忆吧,不得不说,很久没有这么拼过了。期待自己会有一个好的结果。

2022-06-03 Zurich

很累、很重要但还是时常偷懒

连续三周的周工作时长在50小时以上了。

这么忙其实是为了把毕业设计做的项目论文发出来。根据原先确定的方案已经有实验结果了,但最近出了一点问题,要补做不少的实验。为了尽快发论文,只能加班加点赶时间。我知道这篇论文对我很重要,如果能成功发表将是我人生第一篇第一作者论文,并且因为这篇论文我在博士申请中会更有竞争力。我的认知里依然充满干劲,但是身体上真的很疲惫,同时也会时不时控制不住自己偷点懒——就是会在工作间歇中刷视频之类的。

现在我只希望这个项目能快点圆满结束,然后我会到时候给自己放个假,好好休养生息一下。最近几天书法练字也暂停了,自己在赶deadline的时候着实没有静下来练字的那个心境,但后面我也会补上的。

2022-05-13 Zurich

我终于也有Google学术主页了

昨天下午我收到了ResearchGate发来的一封邮件,询问某篇文章的作者是不是我。我其实并没太在意,因为我总是收到ResearchGate的邮件提醒,而提醒的无一例外都不是我本人的文章。但这次我打开邮件,发现竟然是自己为第三作者的那篇文章!看来那篇文章终于上线了。

这也意味着我可以注册自己的Google学术主页了。在我看来拥有Google学术主页就好像有了一个“非官方”的学者认证,但苦于必须要求有一篇文章发表才能注册所以只能作罢。特别是当我曾经的本科舍友也都有了 Google学术主页之后——一个舍友在大三暑假去美国交流后发了一篇第三作者,一个舍友毕业后RA发了一篇第三作者——而现在终于轮到我了。

虽然相比室友晚了很多,但我依然非常兴奋。其实发论文和人生中大多其他事情差不多,想要一步登天很难。就拿发表论文来讲,我认识的几个同学都是先以非一作发表文章,之后才有第一作者发表的。自己曾经不太看得起非一作论文,但其实现在自己才明白,每次进步一点已经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了。希望自己能再接再厉吧!

2022-04-30 Zurich

读博的动机

硕士留学接近尾声,博士位置仍旧没有定下来。原因就是研一的时候换了研究方向,选择了遵循内心的兴趣。所以现在的积累仍旧偏少,无法获得最想去的实验室offer。在我看来,好的方向、好的导师屈指可数,所以自己仍然在等待一个时机进入到自己理想的实验室。

不得不承认,自己有过一段时间的焦虑。最黑暗的时间段大概是研二下学期,我甚至有寻求过学校心里咨询的援助。但现在反而心如止水了,一方面感谢自己还算强大的心理调节能力,但更重要的是感谢来自家庭的鼓励和物质基础,能支持我Gap几个月继续寻找博士位置。

有的时候我在问自己:自己想要读博到底是热爱科研还是一种执念,亦或是其他原因?

如果是因为执念,我会思考这样的动机意义几何。执念是一件既可怕也不可怕的事情。“可怕”的简单的例子就如B站、知乎上考研二战、三战的视频。在中国国情的背景下,错过秋招,全职或半兼职的多次考研,在多数人眼里无疑是脱离社会的“异类”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执念也是许多人事业有成的内在动力,例如对梦想的执念往往会让人忘记短暂的痛苦。

至于我读博的动机,坦诚地说,也有执念的因素。如果执念可以理解为心理上的“想要”,那我承认,我很想拥有一个博士学位。如果忽略博士学位带来的价值,或者需要为这个学位付出的努力,博士学位单纯的可以给我带来了一种“与大多人不一样”的感觉。这种“与众不同”绝不是说想要高人一等——我甚至觉得能够在全世界流浪也是一种绝佳的生活方式——我只是单纯的是觉得很酷罢了。

但除去执念,读博也有许多客观动机。在这里我提最为重要的一点,我认为读博是我现在拥有的众多选择中,能带我去到我想要的终点几率最大的方式。

我想要去到一个怎样的终点呢?

实现个人价值的终点。

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与经历,也会有不同的个人价值实现方式。对于我来说,力所能及的影响到他人或社会就是能使我感到意义的方式。在我看来,一份在企业的工作很难实现我这样的理想。倒不是说在企业工作无法提供社会价值——单论企业的税收就足以为社会福祉做出巨大贡献了。只是我觉得在企业的工作很多时候为社会的贡献是加法,那我个人需要的满足也会是加法。有,但远远不够。

如果我能够通过某种方式,发现一种新的物质或者方法、或是创造新的工程技术,那无疑我能得到最大的满足感。

而这种方式,我能想到的最好方式无疑是读博。相比进入企业需要经历少则一年、多则三五年的“经验积累期”,读博可以让我更加直接的投入到创新力培养当中去。更不用提若能成功获得博士学历,本身拥有的技能也能够满足大多数企业的需要了。

当然,除此之外,我也相对看好我所在的领域。我的本科是微电子专业,研究生阶段选择和和神经科学的交叉方向——生物电子。就算一些“新奇技术”——例如脑机接口——无法短期实现,在寻求这些“终极”技术的过程中所积累的技术——比如各种新型的传感器与相关电路的设计方法等等,依然有广大的应用前景,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。

2022年3月 苏黎世